财富世界500强排名榜单上众多的中国企业群星璀璨,令人欣喜。有不少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对这一榜单进行了深入解读。
“说是‘500强’,其实看《财富》杂志(Fortune)英文版就可以知道,‘Global 500’译成中文,表述为‘500家’或许更为客观。”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放生对记者说,“仔细研究可以看到,‘500强’中有不少亏损企业,其中不乏中国企业。”尽管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财富》“Global 500”排序的依据是企业营业收入,反映的是经营规模,与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创新能力的方向并不一致,但大家仍习惯上称之为“世界500强”排名。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介绍说,国外比较有影响的企业评价还有《福布斯》的企业排行榜,主要是依据企业的资产规模,另外,英国《金融时报》对上市公司每年也有一个排名,主要依据上市公司某一个时间节点的市值。无论哪种指标,都有其参考价值,也都有其局限性。
另一方面,尽管一批通过市场竞争强大起来的竞争性行业的企业进入“500强”当之无愧,如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医药集团,但当前最紧迫的是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推动企业由“大”转“强”。片面追求规模指标不利于企业转型,反而会助长盲目扩张,粗放经营业绩(政绩)目标,搞排行榜崇拜,部分企业(和地方政府)把进榜定为政绩,是一种有害的倾向。
此外,针对中国是否应建立自己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标准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政军认为,用营业收入指标作为评价体系比较直观,容易比较。同时,他也承认,“大”的标准容易确立,“强”的标准却很难制订。“单凭几个财务指标不能反映企业的竞争力,这些指标很容易受景气周期的影响。”张政军说,“尤其是过去的业绩不代表未来,而客观讲,相当一些中国大企业还缺乏真正的危机历练和检验。”
“强是一套综合性的指标,是相对意义上的指标,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哪个专业机构对企业竞争力的‘强’作出了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周放生说,“国际上评价企业的强弱都是跟行业挂钩的,谁的行业地位占据强势地位,业内就会公认它强。”他认为,国内企业有“强”的情结,另外,也有“强”的客观需要。因此,建立一套中国企业自己的“强”的综合指标体系有必要性。据了解,国务院国资委去年联合有关专业机构、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制订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素指引,被认为相对比较客观,有借鉴意义。
为做强做优中央企业,使中央企业由中国一流向世界一流企业方阵迈进,国资委确定了世界一流企业的13项共性要素,包括:建立起规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主业突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国际化经营与运作能力较强,跨国指数较高;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具有合理的经济规模与较强的盈利能力;内部改革适应国际竞争要求,激励约束机制健全;集中有效的集团管控模式;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拥有较强风险管控能力;管理信息化处于较高水平;重视领导力建设,建立起学习型组织;具有先进独特的企业文化和较强的社会责任。国资委还组织课题组研究制订了《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素指引》,对上述13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因此,企业在上述方面取得的进展应是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关注的重点。
“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学习西方企业的发展路径和管理经验是为了实现自身快速成长,但是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也用不着在学习西方经验中妄自菲薄。中国经济能如此快速发展,是因为有一批优秀的企业、优秀的企业家、优秀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在发挥作用。西方有乔布斯,中华民族也应该有自己的企业英雄,有中国的乔布斯。”带领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同时进入“财富500”榜单的“双料”董事长宋志平对记者说。
(本文章摘自7月15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