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是什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该如何正确认识国企?对于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积淀的在校大学生来说,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是模糊的。
自今年4月份以来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和教育部联合开展了“领导干部上讲台”——国企公开课100讲、国企骨干担任校外辅导员活动。
国资委党委书记郝鹏在启动仪式上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心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非常关心广大青年的成长成才,要求全党要为青年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理应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遇、更多选择、更多平台。
郝鹏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推进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力军。欢迎广大青年学子走进央企、支持央企、建设央企,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把爱国情、强国志融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大潮中,练就高超本领,成就出彩人生。
截至5月16日,已有多位央企负责人走进各大高校,对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中国国企,国企如何进行改革与发展,国企承担的使命与责任等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
本次系列活动中,央企负责人们的报告深入浅出、发人深省。现场同学积极提问,央企负责人一一作答,赢得阵阵掌声。在此过程中, “国企骨干+青年学子”这种奇妙的组合,一起奏响了国企共鸣进行曲,在广大学子心中埋下为国读书、投身国企建设的种子。
多位央企负责人表示,将与高校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欢迎有志青年投身国企改革发展的征途中来,成就绚丽的人生历程。他们还深情寄语青年大学生,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教诲,把个人前途同祖国命运、人民事业融为一体,让人生焕发最夺目的光芒。
“领导干部上讲台”
如果在校学生不了解国企,或被社会上错误的思想所误导,很容易失去在这一重要平台发光发热的机会。因此,由专业人士走进高校解答相关问题,就显得很有必要。
4月2日,国务院国资委和教育部联合开展的“领导干部上讲台”——国企公开课100讲、国企骨干担任校外辅导员活动在清华大学启动。
这项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首批选择50家中央企业和50所高校结对,邀请国企领导上讲台,选聘国企骨干担任校外辅导员。
通过该系列活动,可以积极促进青年学生全面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了解国情、党情、社情、企情,让高校学生不断增进对国有企业的信任,广泛凝聚起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思想共识。
关于认识和评价国企
4月2日,“国企领导上讲台、国企骨干担任校外辅导员”启动仪式暨首场报告会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举行。
启动仪式后,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作题为《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的首场报告。
十几年前,宁高宁还在华润工作的时候,曾做过校园招聘推广。当时有在校学生举手说,自己找工作第一选择是外资,第二选择是合资企业,第三是民营企业,最后自己创业,好像没人愿意去国企。
宁高宁向在校学子介绍说,并不是只有中国有国企,国外的国企也非常多。
比如,诺基亚的故乡芬兰,国有经济占到GDP的56%。他们对国有企业和民族企业几乎是同等的概念,非常注重保护。新加坡更典型,通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淡马锡,对国企采取“国资民营”模式,政府不直接参与企业日常商业运营。
现在社会上对于企业性质和行为的评价,往往离不开“好与坏、对与错”,似乎不下结论就不是评论,下了结论就成了定论。
宁高宁认为,企业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环境,有很多不同形式的企业,如果一刀切单讲好还是不好、对还是不对,很难讨论。
在宁高宁看来,总的来说,国有企业在全球、在历史上存在并且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国企的讨论站位要高,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来认识,用“经济上合理、理论上科学、实践上可行、国际上认可”四个原则来分析国有企业。
过去,国有企业曾面临着三大问题:第一,政企不分。国有企业归政府领导,一切管理都是政府的指令。第二,市场意识薄弱。很多人的思维状态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状态里。第三,内部机制不活。“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如今,一些人对中国国企的认识还停留在这种刻板印象里。
5月8日,中国建材集团党委 书记、董事长宋志平在中国传媒大学作题为《国企的故事》报告时提到,今天的国企已经是新的国企: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国有企业独特的政治优势。
二是体制和机制。在这方面,国企这些年完成了公司制改革,完成了大规模上市,正在做内部机制改革。
三是科技创新。现在全世界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但是科技创新不容易,需要积淀,需要实力。谁有积淀?谁有实力?国企和央企有这样巨大的实力。
四是“一带一路”的建设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国家投入了900亿美元,做了4000亿美元的工程。这些项目里,央企承担了3120个项目,占合同总额的70%。
五是世界一流的锻造者。深化国企改革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目的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宋志平还澄清了社会上关于国企效率低、国进民退、竞争中性、垄断、政府补贴、银行贷款等六个“迷思”。
5月16日,中国广核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施兵在南京理工大学作题为《勇担时代使命,建设美丽中国》的专题讲座。
施兵指出,事实证明,中国国有企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数据表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在全球的地位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步明显,国有企业不断从“跟跑者”“追赶者”的角色,转变为“并跑者”“领跑者”的角色,在越来越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中取得领先优势。
关于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是个波澜壮阔的过程,经过了大量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国有企业的发展始终和改革相伴而生。
当前的国企改革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自然也成为本次系列活动的重要话题。
5月7日,中远海运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许立荣在上海交通大学作了题为《海运即国运》的报告。在许立荣看来,中国要成为海运强国,首先要做强中国的海运企业,最佳的路径就是深化改革。
5月8日,东航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刘绍勇在华东师范大学作题了为《从东航发展看国企改革》的报告。刘绍勇以“从东航发展看国企改革”为题,为青年学子们讲述了国企如何在改革中突破困境从而取得新的成就。
在谈到国企重组整合时,刘绍勇表示,国有企业改革重组不仅是物理反应,更是化学反应,在文化方面要实现“1+1=1”,在效益方面要达到“1+1>2”。他还通过东航的“三场战役”和大家分享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要处理好立与破、“难”(nán)与“难”(nàn)、舍与得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回顾改革历程,宁高宁表示,中国的国企改革过程不简单、不容易、不平凡。
在宁高宁看来,国企改革有几个特点:持续不断,与国家发展同步,虽然改革有很多困难,但一直在积极想办法;摸着石头过河;螺旋式上升;实践为先,理论滞后,有了实践再推广起来;局部与碎片式,相对来讲真正统一的、大面积的改革还要再加强;之前改革处于相对较易的层面,逐步进入深水期。
一些人认为,国企不改革也照样可以做得很好。宋志平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表示,国企要想搞好必须市场化,必须改革。
宋志平举例说,北新建材从一个穷困潦倒的国有企业,经过二十几年改革的历练,发生了沧桑巨变,成为了世界一流的石膏板公司。如果不改革、不上市,它早已不复存在了。
混改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多位央企负责人对其进行了重点介绍。
东航物流是国家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革“6+1”试点。对此,刘绍勇说,混改是为了让国企在改革中能够增加竞争力和活力,混合的目的是为企业打造一个符合现代企业治理的,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治理体系。
谈到混合所有制,宋志平分享了三条经验。
第一条,为什么改?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央企有实力,民企有活力,两个加起来就能产生竞争力,这就是优势互补。
第二条,混改有三原则:混得适度、混得规范、混出效果。易控则控、易参则参。不要非要控股,也不要只是参股,根据实际情况去做。
第三条,混合的十六字口诀:规范运作、互利共赢、互相尊重、长期合作。混合所有制下大家都是股东,按照《公司法》依法注册的企业不存在谁吃掉谁、谁把谁赶出去。
在宋志平看来,混合所有制是把金钥匙,能够解决四个问题:第一,解决国有经济和市场接轨的问题;第二,解决了国企深化改革问题;第三,解决社会资本进入部分特定业务的途径问题;第四,解决“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长期纷争。
关于使命和担当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航空母舰等重大装备制造,还是三峡工程、高速铁路、南海岛礁等重大工程建设,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都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国有企业承担着独特的使命和责任,这在本次系列活动中也成为高频话题。
5月8日,国家电网党组书记、董事长寇伟在中国人民大学作了题为《电力央企的发展实践与新时代使命担当》的报告。
报告会上,寇伟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从国家电网看中央企业的使命责任、国家电网公司的新时代战略选择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能源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历程,透视中央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使命担当,并就未来国家电网公司发展进行分析和展望。
寇伟表示,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国家队”,作为党和人民信赖依靠的“大国重器”,国家电网公司始终带头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彰显着“国网担当”。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深刻阐明了海运与经济、海运与国家战略的关系,为我国未来海运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许立荣认为,海运即国运。海运是强国背后难以复制的动力因素,是强国不可或缺的经济要素。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海运作为全球贸易最主要的载体,它的地位和角色始终没有变,至今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许立荣表示,中远海运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持续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综合航运企业。
5月9日,保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念沙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作“实践出真知——中国道路与国企”主题报告时,通过寻根溯源,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演进和道路选择逻辑;讲摆事实,纵论以保利为代表的央企国企拥有怎样的初心和担当。
徐念沙表示,无论外部环境优劣,国企一直是经济建设领域名副其实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是践行社会责任的排头兵,是服务国家大局的生力军,在推行“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互联互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月15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以“关于创新的一些思考与实践”为主题,在浙江大学作主题报告报告时表示,航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科工以“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为企业使命,以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愿景,立足“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国计民生”,全力投身建设航天强国。
5月15日,中国电科党组书记、董事长熊群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围绕“从中国电科看央企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主题作了报告。
熊群力指出,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其产生和发展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不仅具有红色基因,更是国家资源禀赋的传承者,国家使命与责任的担当者,在革命战争中诞生,与共和国共成长。
在熊群力看来,中央企业作为共和国长子,首要责任是履行国家政治责任,急国家之急,想国家之想;同时,中央企业作为履行政治责任的经济组织,必须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履行经济责任的本质就是履行政治责任。
关于企业战略和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本次系列活动中,各中央企业负责人也分享了各自企业的发展战略,畅谈将如何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根据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报告,中国有120家入选,这120家里国企有83家,央企有48家。
在宋志平看来,这些世界500强中的中国国有企业并不意味着都是世界一流。世界一流至少包含五点:技术一流、效益一流、管理一流、品牌竞争力一流、人才队伍一流。而且,世界一流不是喊喊口号就能达到的,从“大”到“伟大”,需要扎扎实实地做,要一代人一代人地干下去。
5月13日,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在武汉大学作了题为“百年央企 迈向一流”的主题报告。
李建红以“强国必先强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核心,结合招商局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的实际案例,向武大师生展示了新时代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前景。
李建红认为,战略的成功是企业根本的成功,战略的失败会导致企业彻底的失败。企业发展必须深化战略研究、细化战略目标、优化战略举措、强化战略管控。
李建红表示,改革开放40年,招商局的实践充分证明:国企是可以搞好的,通过持续努力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有信心把招商局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未来,国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创建世界一流,惟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惟有依靠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这是立命之本、别无选择。
中国目前没有类似巴斯夫、杜邦这样大的化工企业,而现在中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化工品。中化集团正致力于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第一梯队里的化工企业,包括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
宁高宁表示,中化集团现在在推行“科学至上”,整个公司的战略、团队、运营就从这四个字来。推动科学,没有研发、没有科技含量就不投资、不并购,任何的发展全以科研为主。
在宁高宁看来,未来中化一定会创造出一个世界一流的、研发科技驱动的综合性化工企业,有整合价值链,有规模、有盈利、可持续发展,是管理科学的新国企。
互联网时代下,传统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寇伟详细阐述了国家电网公司的新时代战略选择。他认为,建设“三型两网”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是国家电网公司的新时代战略选择。
所谓“三型”,是要建设成枢纽型企业、平台型企业、共享型企业,这是能源互联网企业的基本特征。“两网”是要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这是建设能源互联网企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世界一流”,是国家电网公司通过建设“三型两网”,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近年来,航天科工陆续推出了工业互联网、智慧产业、商业航天等系列中长期创新牵引工程和重点项目,致力于以创新驱动促进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
高红卫深入阐释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引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思想持续解放,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旗帜。
高红卫表示,新时代既是奋斗者的时代,也是创新者的时代。中国航天事业创造新时代新辉煌的过程,必将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