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综合实力和经营效益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更加深度融合,企业效率提升、活力迸发;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充分发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性、全局性的重大变化,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服务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更加彰显。
中共中央宣传部17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情况。
高质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截至2021年底,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59.3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2.6倍,年均增长15.4%;其中,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为75.6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1.4倍,连续跨越40万亿元、50万亿元、60万亿元、70万亿元四个大关。
这是一张令人振奋的“创新榜”——
从高铁飞驰、巨轮远航,到“嫦娥揽月”、北斗组网,再到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十年间,国有企业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重大工程项目惊艳亮相。
这是一幅不断优化的“布局图”——
先后有26组47家央企按市场化原则实施重组整合;坚持瘦身健体,全面完成“僵尸企业”处置和特困企业治理;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加快调存量、优增量,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要求,以重构‘两利四率’指标体系强化高质量发展导向,推动中央企业从过去偏重规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长,加快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的集约型增长转变。”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发布会上说。
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百年变局下,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破除体制障碍,激发创新动力,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协同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发布会信息显示,十年来,中央企业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2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业拥有研发人员107万人,比2012年底增长53%。
据翁杰明介绍,国资监管部门实施年度考核加分、研发费用视同利润加回、资本金注入、工资总额单列等一揽子创新支持政策;同时,促进国有企业推行“揭榜挂帅”等机制,对于重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赋予更大自主权。
2020年初启动的“科改示范行动”提出,加快培育一批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创新尖兵,入围企业从最初的209户扩围至目前的440户,带动更多企业以创新促发展。
实践证明,随着机制藩篱不断被破除,创新“血脉”逐渐被打通,企业的创新创造潜能得到了有效激活——
从5G通信、高速铁路,到大飞机、工业母机,国有企业聚焦自主可控,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为代表,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对我国的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国有企业一定能够抓住机遇,加快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国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国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向“深水区”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更是吹响了改革“冲锋号”,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
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从法律上、制度上使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破冰破局;
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2万多个各类公共服务机构、1500万户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基本完成分离移交,超过2000万退休人员基本实现社会化管理;
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分别超过70%和54%……
大刀阔斧的改革,啃下了许多长期困扰国企发展的“硬骨头”,破解了许多影响国企市场化经营的“老难题”,改出了新活力、改出了高效率、改出了好机制。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翁杰明表示,下一步,国资国企将继续向纵深推进改革,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完善市场化机制,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和效率,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